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

5/11我看單車上路DVD





一個離家的縱火少年,一個落難的菜鳥警察,一個找媽媽的流浪少女。
青春浪漫的少年情懷,
溫馨感人的愛情與友情,
優美的蘇花公路景致。
看失去座標的青春,如何通往夢開始的地方。
青春無敵公路電影 開拓國片新題材
不少民眾認為台灣電影太強調本土題材,志薔學長認為近年已逐漸修正,「但我還是要為導演們說句話。」他解釋,正因為大環境不健全,拍國片往往落得無利可圖的下場,「倒不如就忠於自己,拍我想拍的東西嘛,就算沒票房,起碼我自己喜歡啊!」他幽默地哈哈大笑。
歷經了商業作品、短片、製片統籌與副導演等經驗,開始尋找自己的第一部長片題材時,他不諱言原本也考慮過改編自己的小說,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,「後來覺得也許別沈溺在自己的世界裡比較好,想試試看接近觀眾一點的題材。」
正巧作家好友張友漁與他聊到在蘇花公路騎腳踏車的經驗,勾起志薔學長以前在花東拍紀錄片的回憶。考量到台灣沒有過公路電影,此題材可以給觀眾一些新驚喜,加上台灣許多電影都反映城市生活與晦暗情緒,風格難免相似,因此,他想將場景拉拔到花東,讓大家看見另一種台灣樣貌,是陽光燦爛、景色壯麗、步調輕緩的美麗家園,遂選擇了張友漁的《阿國在蘇花公路上騎單車》劇本進行改編。

紀錄公路倩影 清新動人的心靈旅行
志薔學長在前置研究中發現,蘇花公路的雛形來自於清朝末年開拓的「北路」,當時前往東半島的往往是罪犯、貶官或破產人,花東遂成為了他們重新開始新人生的桃花源。於是他將這樣的歷史與劇情連結,安排主角以類似的自我放逐方式來到花東
但在台灣拍電影註定吃力不討好,他更在開工第一天就大難當頭:男主角陳柏霖事先已報備過因為前一份海外工作之故所以會遲到,卻被新進工作人員誤認為耍大牌而出手毆打----電影未演先「轟動」,這樁憾事足足上了影劇版頭條好些天,只好緊急更換了備取第一名的新人李國毅才得以繼續拍攝。
開拍了更發現公路電影的拍攝不易,天氣、光線、交通量都不好掌控,拍攝工作簡直是看天吃飯,「所以難怪之前台灣都沒有人拍公路電影,哈哈!」
室外自然環境變化大,拍攝期間就遇到四次颱風,勘好的景會因為樹木倒塌或地形改變而消失;而由於演員必須邊騎車邊說話,攝影收音如何掌握空間感就成了一大挑戰;為了拍攝腳踏車的行進,還特地設計了攝影機可以使用的拖車;漂亮的場景卻不見得好拍,有些地方容不下車子,不僅得靠劇組人員人力運送器材,還得先清除遍地荒草才行。
「我們拍久了的人都知道台灣政府對於拍片的配合度是相當低的,」他苦笑了一下,「我每次申請要拍路段都會被打回票,相關單位都用各種理由拖延,後來我們也學會用各種方法去爭取想要的場景(笑),」他頑皮地透露著。
他隨即嚴肅地說,美國與日本等地可以為了拍片而封街、許多官方單位也願意支援相關事宜,「但是台灣政府都嫌我們很麻煩,認為我們是在擾民,」但他相信一部電影的成功是有文化意義的,也能為當地帶起後續觀光產業發展,「長遠來看是便民的,希望以後我們可以獲得相關單位跟民眾的體諒才好。」
為了呈現出蘇花公路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樣貌,他特意挑選了一些清末或日據時代的蘇花古道路段,有些現在已不通車,原先還找到舊版一元硬幣圖案的本尊場景,可惜拍攝過程中該地勢因颱風坍方而不復存在。因此,為了更完整地拍下蘇花公路的倩影,甚至高價請了好萊塢級的攝影團隊來進行空中拍攝,他誠摯地表示,「雲霧瀰漫,公路像蛇一樣在山與海間蜿蜒,這種鳥瞰的角度是我們從來沒有看過的蘇花公路。台灣的地貌改變太劇烈,所以我希望可以藉著《單車上路》為台灣紀錄下2006年的蘇花公路是什麼樣子。」

相信旅行自會觸發每個人不同的感受,開拍前就自己親身騎腳踏車走一趟蘇花的他,希望用這樣優緩的節奏帶著觀眾一步一步地親近這塊土地,感受山崖、體會海洋,和劇中角色一起隨著環境呼吸。
電影開始時,四個主角各有不同的上路姿態,旅程結束時,他們都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。但志薔學長同時也賦予角色一個再出發的意義,「就像真實人生一樣,上一個旅程的結束也就是下一個旅程的起點。」他也希望隨著劇中人物在公路上的前進,讓平日生活忙碌的觀眾在心靈上也隨之旅行,不論年紀大小,都能在片中發現和自己契合的共鳴。

沒有留言: